保毒者及發生率。Q型熱是由立克次體病原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C. burnetii分布遍及全世界永存於兩個交叉循環感染--在家畜及野生動物和壁蝨。感染在家畜內廣泛的循環,包括綿羊,山羊,和牛。貓,狗,和家禽也會感染(Fox and others 1984)。在全美國綿羊感染的盛行率是相當高的,且綿羊是實驗動物設施中發生這種疾病最主要的動物(Bernard and others 1982)。然而,Q型熱發生在人類一人死亡的案例是病患暴露在臨盆母貓及其小貓環境中,而暴露在兔子之病例指出在實驗室環境中不應忽視其他動物是感染此疾病可能的來源(Langley and others 1988; Marrie and others 1990)。
傳染的方式。人類通常經由呼吸道吸入具傳染原之空氣飛沫而得到感染,雖然經由口腔食入傳染也有記錄記載(Benenson 1995b)。此病原存於尿液,糞便,乳汁,和特別是有蹄類家畜的胎衣,一般而言為無症狀感染。感染母羊的胎盤每公克組織含有達109個病原體,而乳汁每公克含105病原體(CDC-NIH 1993)。 此病原耐乾燥且可長期殘存在環境中,藉由空氣飛佈散播此感染病原。此病為高風險性感染;因為經由吸入而感染的病原數量是低於10個微生物(CDC-NIH1993,Wedum and others 1972)。在美國研究設施使用懷孕綿羊進行此疾病研究時發現,當工作人員會因綿羊運輸路線而遭感染,且綿羊手術部位周圍沾染土壤等這些疾病發生因子有明顯的重要性(Bernard and others 1982)。
診斷和預防。可以血清學的方法偵測疾病急性和恢復期之間檢體內之特定抗體包括微凝集反應(microagglutination),免疫螢光反應(immunofluorescent),補體結合法(CF),和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測定(ELISA)測試。可由血液或其他組織分離到病原,但實驗室人員必須冒險從事病原分離。有關在研究設施中控制Q型熱的建議相當多且應嚴格執行,應用在使用綿羊為實驗動物之外科區,實驗室,與飼育區(Bernard and others 1982)。簡單的說,這些推薦強調以綿羊從事研究活動必須與其他區域隔離。物理性障壁阻礙或空氣處理系統,適當使用和清理保護的衣物,以及洗滌室使用消毒藥品及廢水處理過程儘量降低人員暴露於此病原的風險。可能的話,在研究計畫實驗應使用公綿羊或未懷孕母綿羊。但是卻有許多研究實驗需要使用到懷孕的母綿羊。因抗微生物性治療及血清學的測試無法正確篩檢感染動物,因此只好發展出可靠的無特定病原動物作為生物醫學研究使用( Fox and Lipman 1991 )。綿羊的血清學監測出C. burnetii感染證據也不是很有用的;因為血清學的狀態並不能有效顯現病原。由於感染之天竺鼠及其他囓齒類於尿液和糞便中流出病原,因此疾病管制局(CDC)和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推薦以動物生物安全等級三狀況下進行實驗性培養感染囓齒類動物(CDC-NIH1993)。